下面介绍的功法是李经梧老师当年得自师传的原始太极内功练习法
一、原始太极内功练习步骤
(一)调息:立式姿势为无极式,和太极拳预备式相同,用自然呼吸法进行调息,使心神达到安宁,心平气和,体态舒松。
(二)吐浊气:用意念将胸腹中浊气由口向外吐出,越细越长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为止,所谓吐空是指意念上把自己体内的浊气吐空,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练可三、四口吐完。久练一次一口即可达到吐空。
(三)凝神:无极式站立。用意推动两眼之光,把视线向前方最远的地方放出,寻找一个固定目标如月亮、星辰、山川、胜景、花朵、江河湖泊等,采取其精华进行凝视。即凝神聚意于一点之后不停地往回收,把视点收回离眼约一尺二寸左右的地方停住,精神贯注,两眼目不转睛地盯住,约3、5分钟可产生一个象气球一样的气物。
(四)采气物:气物出现后,再把凝成之气物,用眼神和意识送入会阴(在人体二阴之间)。操作法: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头慢慢下垂,垂到鼻对肚脐为止,两眼垂帘看会阴,舌贴于下齿与齿龈之间。开始锻炼,3~4口即可,最后一口哒到为止。
(五)吐纳:口对会阴,细长吐气,吐的第一口开始,随吐气的同时身体下降(下蹲),至两膝发酸为度。用意推动气下降到足心(涌泉)。纳气:用鼻子吸气,以意引导气山脚到腿、经会阴到命门(后丹田),如此周而复始地吐纳。锻炼时间长短,以两膝发酸不能支持为度。
(六)内转法:将吐纳的吸气引导到腰部,再向中丹田(腹部)吸气,待气充实后,再以意引导气由内里小圈从里往外,从左向上向右螺旋式转36圈,之后再从外向里由大圈转小圈,仍从左向右转24圈回到原处,这是转大周天的数字。女性练法与男人不同,先从右向左向上,由内向外转,在从左向右,由外向内转,圈数与前同。最后,意气均回到中心,吸回丹田,稍停即放松。此为丹田内转法。
(七)神通干背;由吐纳之吸气不放,再以意领气至背部,使气达于夹脊,此即神(气)通于背。姿势有:静练式取站桩,动练式取活步。
(八)灵机干顶:由吐纳之吸气不放,在神通于背的基础上,再引气由背上行到后头部的玉枕穴,头顶的百会穴、前头的印堂 穴(上丹田)。此步无人指导千万不可操练。
图片
二、内功与太极拳的配合
通过古今实践证明,只求调息静坐,而不使身体适当活动是有偏差的,久了会使人消沉,但是只求动不求静也会使人产生疲劳。道在阴阳动静间。因此,必须内外合一,动静相兼进行锻炼。现在流行最广的太极拳运动,就是配合内功锻炼最理想的外功。二者实际是道家功法的内外动静功的两部分,分则为二,合则为一。现在常见的太极拳运动实质上大多已经欠缺了其内在功法(内功)部分,变成了只练外不修内的“操”或“舞”,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内功产生的年代比较悠久,《黄帝内经》已有记述;而外功从出土文物上看产生年代也比较久远,此点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上可以得到证实。记载在隋唐时代已有太极拳雏形,而一般认为太极拳形成于十五世纪左右。它是综合当时各拳术家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动作,结合古代导引术(附仰屈伸运动肢体)和吐纳术,以及武术运动中的意识、动作、呼吸整理出来的一整套锻炼方法。有关研究尚无定论,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确实成为一大特点。
太极拳动作的圆形、弧形、螺旋式运动和伸缩转折,始终用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达于“四梢”(两手两足),配合腹式呼吸使内脏做自我按摩运动又与中医的气血学说和经络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医武一源。
太极拳本身虽然已经包含了治病保健的因素,但在过去主要是用于技击。在动作上有伙有慢,有发劲,有窜蹦跳跃,特别是陈式太极拳讲究刚柔并济、快慢相间。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的太极拳为适应时代需要,逐渐演化为治病、保健、防止早衰和延年益寿的套路,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活动之一。这就是流行的动作轻松柔和、速度均匀、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太极拳。这种医疗保健性的太极拳分为杨架(架式开展大方),吴架(架式紧凑小巧),孙架(架式步法灵活),武架(架式更为紧凑),后来又有赵堡太极拳(架式松柔灵变),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实际上,还有原始和三丰太极拳流传于世。
50年年代中后期,国家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根据流行最广的杨架编成了“简化太极拳”,易学易练。以后又相继编制了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等套路,供广大爱好者学习之用。
太极拳练习中的柔和性、连贯性、圆活性、完整性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在锻炼方法上对姿势动作上的种种要求。气功是静中求动,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一是内功,一是外功,一是静功,一是动功,内外合一,动静相兼,真乃珠联璧合。如果注重气功与太极拳的配合练习,对于防止疾病复发,增强体质,乃至加强技击功力方面都会收效显著。
如果单独练太极拳,不配合内功,尤其是太极内功,便不能使太极拳功夫深入。配合内功练拳可以弥补单练中不足之处,同时,由于意气的推动,可以增加姿势的优美、柔和、自然、沉着,增加艺术观赏性,这些练太极拳者都有不同体会。练习内功足以充实太极拳功夫不言而喻。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三、太极内功的“八练”、“一句话”
(一)八练:练内、练外、练静、练动、练意、练气、练精、练神。
(二)一句话:通过八练的手段,采取八结合的方法,最后达到五用的目的,即用于治病,用于保健,用于技击,用于固精,用于修身。
四、太极内功与抓闭固精修身养生
抓闭固精、修身养生是本功之特点之一,过去古法虽有固精修身之说,但很少有详尽文字记载,多凭言传口授。有的方法不仅不能达到固精修身目的,反而使精气耗损更大。李老师多年带功练拳体会至深,抓闭固精、修身养生的方法还是比较可靠的一种。所谓抓闭固精修身养生,就是利用太极内功中吸贴抓闭的锻炼方法,功夫达到一定深度再用于固精化气。练过长久太极内功的人,是不难掌握这种方法的。
在指导练太极内功时,有阳萎、遗精、早泄的病人,都能得到治愈。正常人练功后,很少有遗精现象或者根本无遗精现象,这并非是性欲减退,而是由于长期练功的结果。性欲要求完全可以由人的意识来支配。所以,我们敢于向大家介绍这一方法,并非夸大其辞。关键是要掌掘得法,运用正确。怀有贪欲的人是很难学好这种方法的,甚至会有害于身体。因此,习武练功之人必修武德,庄子所谓“技进乎道”,道德为功夫之本。
图片
五、太极内功与人体潜在能力
太极内功是师传口授的练功夫的方法,师辈没说这种功法与人体潜在能力有什么联系。可是在练太极内功达到一定功夫时,在身体内有一些特殊的不同于平时的现象,过去叫它是气的作用,这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人体潜在能力。李老师介绍一下个人体验,可供有志于此者研究参考。
当我练太极内功达到抓闭这个阶段,带脉充实,抓闭后气由命门领气到夹脊、双臂、双手。在这时摸不到我的脉搏 (桡动脉)跳动,有时虽能摸到也很微弱。当抓闭功一停止,脉搏跳动立即可以摸到。这也许就是医生所说肌肉紧张所致,即由于肌肉紧张而掩盖了脉搏的跳动。我们练功夫的认为这是气的作用,有了气不运用它不能有什么作用,当你用意识去领它,也就是练功家所说的以意领气,气领到身体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有一些特殊感觉和特异的现象。太极内功由于锻炼方法不同于其它功种,锻炼目的不同,在感觉上也不一样,在特异现象上也不一样。太极内功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拳术技击水平,加强爆发力,也就是这种功夫一来,气便立即产生,气在意的引导下可以达到指定部位,比平时力量加大几倍甚至能增加几十倍,其效力惊人。这正如拳论中说的“以意行气,气遍全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种意气功夫不固定一个部位,用在手上的手的力量加大,用在腿上腿的力量加深,用在肘上肘的力量也加大,由于意的变化而气行的部位也更换,而且这种气的运行非常快,在技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人的意念最快,练之既久而功深则意气劲高度合一,内劲外放甚至不可思议。
在个人的主观感觉上,这种特异感觉就是和对方接触时(推手或散手),局部感觉特别灵敏。拳家常说的一句话叫“听劲”,也就是“要看功夫有没有,搭手便知有没有”。意思就是双方通过手的接触后,便能通过意气的功夫查知对方功夫深浅。而这种功夫也是太极内功练久后的又一种特异现象。甚至双方只要稍稍接触一点皮肤也能查知对方功夫及意气劲力的动向,察微知著“一片神行”。
365站群须注意的是,这种特异现象只有在练功时或技击运用时才有,平时不练功或不运用,这种特异现象就很快消失。同时,当练太极内功到气贯丹田时,小腹及腰部有热感,抓闭呼吸时背部和双手有热感,时有微汗,其他人可以用手触摸得知。
此外,还有一种过去从不能外讲外传的练功效应,就是涉及到男女阴阳之事。在男友交合(性生活)中,由于有抓闭功夫,可有提肛缩睾感觉(一种反射作用),这对排精有控制作用,养生家把这叫“固精养身”,这就是“留之则生身,施之则生人”。
图片
本文曾收录于《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当代中国出版社)第42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