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条: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是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是茱萸生姜汤主之。
久寒,谓宿昔察常脏腑有沉寒也。吴茱萸温脏以散寒也。生姜者,佐枣以和阴阳也。
喻嘉言《尚论篇》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是茱萸生姜汤主之。
按:此承上文言,虽有手足厥,脉细欲绝证候,若其人内有久寒,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散久寒而行阳气。曰久寒者,陈久之寒也,对下直中寒也,明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是茱萸生姜汤主之。
351-352同
此言脉细欲绝,主阴阳血气皆虚,而不同于上文之促、滑也。手足厥寒者,阴阳气血皆虚也。脉细欲绝者,阳气虚而阴血并竭也。故主当归四逆汤,桂枝、细辛助君火之神气以养阳,当归、芍药资中焦之血气以养阴,大枣、甘草益其中土,通草通其络脉,阴阳血气通调而脉体自和,寒厥可愈。若其人内有久寒而脉细欲绝者,更加吴茱萸、生姜,茱萸温厥阴之内寒,生姜助中土之阳热。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注】内者,中气也,若其人中气素有久寒者,又宜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气。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同351条
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腑,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借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吴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吴谦《医宗金鉴》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注】经脉流行,常周不息。若经血虚少,则不能流通畅达,而手足为厥寒,脉细按之欲绝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言经脉内虚,不能荣贯于手足,而为厥寒之证也。内者中气也,姜、萸以温中气。一说久寒即寒疝、癓瘕之属。
沈尧封云:叔和释脉云细极谓之微,则此之脉细欲绝,即与微脉混矣。不知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盖营行脉中,阴血阿訇,则实其中者少,脉故小;卫行脉外,阳气虚,则约乎外者怯,脉故薄。况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试问“微云淡河汉”薄乎细乎?故少阴论中,脉微欲绝通脉四逆主治,回阳之剂也。此之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主治,补血之剂也。两脉阴阳各异,岂堪混释?
受业何鹤龄按:此厥阴不能上合于心包也。心包主血亦主脉,横通四布。今心包之血不四布则手足厥寒,又不能横通于经脉,则脉微欲绝,故以此汤养血通脉以主之。
陈平伯云:仲景治四逆,每用姜附。今当归四逆汤中,并无温中助阳之品,即遇内有久寒之人,但加吴茱萸、生姜,不用干姜、附子,何也?盖厥阴肝脏藏营血而应肝木,胆腑内寄,风火同源。苟非寒邪内犯,一阳生气欲寂者,不得用大辛大热之品以扰动风火。不比少阴为寒水之脏,其在经之邪可麻、辛与附子合用也。是以虽有久寒,不现阴寒内犯之候者,加生姜以宣泄,不取干姜之温中;加吴茱萸以苦降,不取附子之助火。分经投治,法律精严,学者所当则效也。
受业林士壅按:此证保以辨为真厥阴中风之病?盖风为阳邪一也,入于一经,则随一经之气变其面目。论中提六经之病,皆加一“为”字可味。中于厥阴,阳邪盛则其厥愈深,其脉愈细,所谓先厥后必发热也。大要从本篇提纲处细绎其旨,而得其真。今且于本节后半“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八字对面寻绎出来,彼曰内,便知此之为外,太阳篇有外不解用桂枝汤之例。彼曰久,便知此为暴病,非十日已去过经不解之邪。彼曰寒,寒为阴邪,便知此为中风之阳邪,故君当归补厥阴之血,即取桂枝汤为解外之法,加细辛、木通,烈而且通,因病未久,而期速去之意。去生姜重加大枣,以风为阳邪,与厥阴合为一家,恐助辛、桂之热,当驯辛、桂之性。若内有久寒,方加吴萸、生姜、清酒之温。一为中风主治,一为伤寒主治。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注】经脉流行,常周不息。若经血虚少,则不能流通畅达,而手足为厥寒,脉细按之欲绝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言经脉内虚,不能荣贯于手足,而为厥寒之证也。内者中气也,姜、萸以温中气。一说久寒即寒疝、癓瘕之属。
沈尧封云:叔和释脉云细极谓之微,则此之脉细欲绝,即与微脉混矣。不知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盖营行脉中,阴血阿訇,则实其中者少,脉故小;卫行脉外,阳气虚,则约乎外者怯,脉故薄。况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试问“微云淡河汉”薄乎细乎?故少阴论中,脉微欲绝通脉四逆主治,回阳之剂也。此之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主治,补血之剂也。两脉阴阳各异,岂堪混释?
受业何鹤龄按:此厥阴不能上合于心包也。心包主血亦主脉,横通四布。今心包之血不四布则手足厥寒,又不能横通于经脉,则脉微欲绝,故以此汤养血通脉以主之。
陈平伯云:仲景治四逆,每用姜附。今当归四逆汤中,并无温中助阳之品,即遇内有久寒之人,但加吴茱萸、生姜,不用干姜、附子,何也?盖厥阴肝脏藏营血而应肝木,胆腑内寄,风火同源。苟非寒邪内犯,一阳生气欲寂者,不得用大辛大热之品以扰动风火。不比少阴为寒水之脏,其在经之邪可麻、辛与附子合用也。是以虽有久寒,不现阴寒内犯之候者,加生姜以宣泄,不取干姜之温中;加吴茱萸以苦降,不取附子之助火。分经投治,法律精严,学者所当则效也。
受业林士壅按:此证保以辨为真厥阴中风之病?盖风为阳邪一也,入于一经,则随一经之气变其面目。论中提六经之病,皆加一“为”字可味。中于厥阴,阳邪盛则其厥愈深,其脉愈细,所谓先厥后必发热也。大要从本篇提纲处细绎其旨,而得其真。今且于本节后半“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八字对面寻绎出来,彼曰内,便知此之为外,太阳篇有外不解用桂枝汤之例。彼曰久,便知此为暴病,非十日已去过经不解之邪。彼曰寒,寒为阴邪,便知此为中风之阳邪,故君当归补厥阴之血,即取桂枝汤为解外之法,加细辛、木通,烈而且通,因病未久,而期速去之意。去生姜重加大枣,以风为阳邪,与厥阴合为一家,恐助辛、桂之热,当驯辛、桂之性。若内有久寒,方加吴萸、生姜、清酒之温。一为中风主治,一为伤寒主治。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即前方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本方异在无姜、附。有姜、附之四逆汤,重在温其足,阳气微于上,足逆甚于手逆也;君当归之四逆汤,重在温其手,阴气衰于下,手逆甚于足逆也。手厥阴心包之血不温其四末,手寒故足亦寒;手厥阴心包之脉不接其阳气,阴细故脉亦细。显见厥阴之枝叶不荣,而后生意尽也。当归助心包之血,以涵濡其脉者也。妙佐桂、辛以发展其枝叶,甘、芍以守护其根本,兼藉通草为向导,木郁达之之义也。倍用大枣者,即建中加饴糖之例,欲其禀水谷之精为灌溉也。取五五之数以居中,厚培地气与天气,欲食气入胃,即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而散精于肝也。诸药为血虚脉细而设,非为脉虚血亡而设也。亡血自有四逆加人参汤在。盖脉虚是脉之中心无血养,则空虚而脉厥;脉细是脉之皮肤无气化,则缩小而脉细也。以当归命方者,治脉兼治血;以四逆命方者,治血脉,实治阴阳也。内有久寒者加吴萸、生姜,岂畏附子、干姜乎哉?脉细而不微,知寒不在下焦,在上二焦。寒气积于胸中,则大为手厥阴之障碍,以手厥阴脉起胸中也。吴茱萸温降中上之寒,生姜温散中上之寒。水酒和煮者,欲其亲上耳。此与《金匮》温经汤同一方旨,何取干姜、附子乎?且本证无'下利'二字,非姜、附见长之地也。不用姜、附,正留为有用者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大枣二十五枚甘草通草各二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365站群即前方加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
上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温分五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心下水气,不免渗入于胃,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又必抗拒而见呕逆。故于本方中加吴茱萸以止呕,生姜以和胃。仲师虽未明言,要可于无字处求之。诸家解说,泥于本文,失之未核。(详参第351条)。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钱璜云:此承上文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固当以当归四逆治之矣。若其人平素内有久寒者,而又为客寒所中,其涸阴冱寒,难于解散,故更加吴茱萸之性燥苦热,及生姜之辛热以泄之,而又以清酒扶助其阳气,流通其血脉也。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二两,炙。《玉函》作“三两”通草二两。《玉函》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千金翼》作“八两”,方、周、钱、《医宗金鉴》作“三两”茱萸二升《玉函》《千金翼》作“吴茱萸二两”,方、周、钱、《医宗金鉴》作“半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原注:一方水酒各 四升。《玉函》《千金翼》并用水酒各四升。
柯韵伯云: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吴茱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即本方加附子。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暂无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这个是接着上边那段说的。那么如果有上边的情形,由于血液虚而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如果当归四逆汤证,内里头更有久寒,这个久寒是指的什么说的?那么从所加的药(来看),他加的是吴茱萸、生姜,吴茱萸、生姜都是利于胃的,当然里头的寒还是在胃,而胃寒有呕吐,或者有腹痛的情形,可以加吴茱萸、生姜。
久寒不是当时有病,一时的寒,平时就有这个证候,有久寒,那么同时再有当归四逆证,所以加了吴茱萸、生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也治寒疝,有可用的机会,后世就是用这个(方药)加些旁的祛寒药,加茴香,就是小茴香,加些温性药。但若不是血虚为前提,则(此方)是不能乱用于寒疝的。寒疝主要是肚子疼,那个是离不开附子、乌头的,当然细辛也有可用的机会。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校勘】《玉函经》:与前条紧接,成为一条;“久寒”下无“者”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玉函经》:芍药作“三两”;通草作“三两”。《千金翼方》:生姜作“八两”。《玉函经》《千金翼方》:吴茱萸作“二两”;水酒“各四升”。
【句释】柯韵伯云:“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吴茱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串解】钱潢云:“此承上文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固当以当归四逆治之矣,若其人平素内有久寒者,而又为客寒所中,其涸阴沍寒,难于解散,故更加吴茱萸之性燥苦热及生姜之辛热以泄之,而又以清酒扶助其阳气,流通其血脉也。”
“久寒”,即指素有痰饮等证而言,所以便得用吴茱萸、生姜等散陈寒的药。
【语译】已经是血虚阳绝的患者,而又是素来有痰饮的人,还可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补血回阳之中并兼温散痰饮。
【释方】陆渊雷云:“久寒,言其因,其证则呕吐上逆,从吴茱萸、生姜之药效,可知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解析】本条承上条,论述血虚寒厥兼内有久寒的治法。
血虚寒厥治以当归四逆汤,已如上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内”指内脏而言,包括肝或肝胃等脏器;“久寒”,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中焦寒饮呕吐,脘腹疼痛等证,治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养血通脉而经脏两温。
本方方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前脱“当归”二字,应按赵本补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散寒、温胃化饮,更用“清酒”煎药,以增强其温通散寒的效力,达成经脏两温之效。
倪海厦《伤寒论》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