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现象
1.概念与原理
概念:心脏舒张期中存在一个“裂隙带”,在该区内到达的早搏不能传导,而该区之外的早搏(更早或更晚的早搏)能够传导。
原理:传导系统中存在两个传导屏障区。各自的传导性及不应期不同。
图片
2.类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1)前传裂隙现象
图片
图片
I型房室传导裂隙
A1-A2=445ms时,期前收缩落在近端延迟区的稍晚期,房室传导时间(A1-H2)155ms,恰落在希-浦系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下传。
A1-A2缩短至400ms时,房室传导延迟,A2-H2延长至545ms,超过了希浦系有效不应期,激动可以下传。
图片
II型房室传导裂隙
站群论坛A1-A2=490ms时,H1-H2=520ms,激动能沿希氏束下传,但阻滞在希浦系近端。
A1-A2缩短至440ms时,H1-H2缩短至475ms,激动达到希氏束近端传导延缓,当到达希氏束远端时已脱离远端不应期,激动得以下传。
(2)逆传裂隙现象
图片
3.裂隙现象对心电图的解释作用
缩短早搏的联律间期时,可以使原本被阻滞的早搏突然可以下传,此时应鉴别其原因是裂隙现象还是超常期传导。
超常期:某些情况下,心肌兴奋性恢复周期中会出现一段时期,其兴奋性或传导性高于兴奋性完全复原的舒张期。
若下传的早搏与之前的心搏之间的RR间期变长,与发生于心动周期晚期可以下传的早搏最短的RR间期相当,则为裂隙现象。
反之,若可以下传的短联律周期早搏产生的RR间期明显短于心动周期晚期可以下传的早搏的RR间期,则为超常期传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