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 峨眉系列武术的历史渊源
活力健康城 首页 活力健身 营养活力 心理活力 康复活力
  • 首页
  • 活力健身
  • 营养活力
  • 心理活力
  • 康复活力
  •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营养支持 峨眉系列武术的历史渊源
    发布日期:2025-04-16 12:28    点击次数:108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如何科学提炼川渝地区古老的以峨眉十二庄、青城及巴渝通背功、天罡太极等为代表的纯天然传统健身功法,并使之盛行于全民健身活动,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非常重要。而在当前各级部门积极响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倡议,努力践行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方面更是有着十分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图片

    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通臂拳”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还创编了“猿公剑法”。

    图片

    汉魏时期道教兴盛于峨眉山,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主张在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其修炼方法是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的境界,使自己的心灵与气息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以“天、地、人合一”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称之为“行气派”和“双修派”,并不含技击的目的。但是这种“气功”后来却融合在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四川彭祖导引术的发展。

    图片

    到了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并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后来峨眉山僧人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开创了峨眉“僧门”派。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运用道家、医学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的机理,结合僧门武术中的动静功法,融合一气,经过多年琢磨,创编成《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此时,峨眉武术已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图片

    到了明代,峨眉武术更强调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与峨眉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巴渝本土称其为缠丝拳或缠闭门功夫。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后通过戚家军中军近卫营八百勇士传到江浙闽粤及中原北方各地,因军机不得外泄而假托太祖长拳之名。

    图片

    峨眉通背缠拳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的有机交融和谐统一。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图片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枪法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等篇,至此,“峨眉武术”方成为我国武林中一大流派。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创编成各种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斗功夫、套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峨眉武术。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代山中武僧甚多,个个技艺惊人,如崇祯年间,永庆寺僧月朗,以其头坚实如铁,人呼铁头。

    图片

    365站群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一书,把峨眉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拳派流传的地域;“八叶”指“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及其传人,遍及国内外。如“八卦门”最有影响的传人董海川(约公元1813—1883年),在江南游历时,初学少林罗汉拳,后来峨眉山,得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动作,不断丰富、整理、完善了八卦门拳套。此拳现流传于成都、重庆、宜宾、自贡、雅安、万县等地区。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相斗和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因万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黄林派”。

    图片

    清嘉庆年间,峨眉山龙神堂极善大师又结合自身经验,创出新路,苦心琢磨,练成“乌龙拳”。清末峨眉山仙峰寺太空法师及徒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有别于各派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师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午门”。此外“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四川、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法门气功十八段”、“虎爪拳”、“蛇拳”、“鸭拳”、“浪子燕青拳”、“跛子拳”……等均为峨眉僧、道创编,目前川渝境内及周边都有传人。

        

    图片

    365站群VIP附缠丝拳第九路单六肘参考视频及其动作名称: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灌劲6右挑闭左掌7左挑闭右掌8换手箭捶9进步兜掌10拍手双挑11里合腿侧踹12回身一肘13转身翻捶14左手一掌15倒肘箭捶16右挑左闭掌17左挑右闭掌18换手箭捶19进步兜掌20拍手双挑21里合腿侧踹22回身一肘23转身翻捶24左手一掌25倒肘箭捶26右勾左切腰27左勾右切腰28滚手横捶29上步捆肘30进步鸳鸯肘31手挥琵琶32乌云盖膝33提手蹬脚34回步挑心肘35侧步塞门肘36滚手贯掌37采手断肘38右勾左切腰39左勾右切腰40滚手横捶41上步捆肘42进步鸳鸯肘43手挥琵琶44乌云盖膝45提手蹬脚46回步挑心肘47侧步塞门肘48滚手贯掌49采手断肘50右挑闭左掌51左挑闭右掌52换手箭捶53右挑闭左掌54拍手虚步双挑55开合纳气56导气归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活力生态 “健康细胞”如何扎根基层? ——第37个爱国卫生月一线实践观察
    下一篇:心理调适 上焦堵用百合固金片、中焦堵用香砂六君丸、下焦堵用五子衍宗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