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解温病
——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卷一 上焦篇
图片
站群论坛……
十二、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黏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胡希恕按】热盛津燥,用以上(五汁)佐药物为治,有益而无害。但作为祛病主方,恐力有不能。五汁饮的研究:五汁皆甘润、解热、镇咳之品,利咽喉、下火气,滋壮津液,施于火逆上气而涎沫黏滞、深感咽喉不利者,以此频服,自易轻快。
图片
十三、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五枚,捣碎 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胡希恕按】适证适方,谁得有意见?!
为了明示此方是吐剂,乃增一“欲呕不得呕”,反成累赘。须知本方用之,常不致吐,谓为“因而越之”为治不类,其实只是消炎下热之法剂。《伤寒论》解之甚详,可参看。
图片
十四、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上条只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瓜蒂、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上者因而越之方也。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胡希恕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有可用吐剂之机,但虚者万不可行吐剂。加人参于吐剂,亦大失立方法度,不可信。
图片
十五、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
清营汤见暑温门中
【胡希恕按】舌绛而干,乃炎性充血之候,黄连为此证主治要药。清营汤原可用,去黄连非!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2024.5.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