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轻化趋势,且单纯运用降压药效果欠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深研病机,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柴陈泽泻汤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取得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柴陈泽泻汤为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合方加减。
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证当属邪犯少阳,枢机不利。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方中重用柴胡为君,配伍黄芩和解少阳,半夏和生姜相伍,和胃降逆,大枣与党参相配可益气健脾。全方共奏和解少阳枢机,健脾化痰逐湿。
泽泻汤首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该方仅泽泻、白术两味药。仲景认为,泽泻长于行水,而白术可健脾止水,两者相伍,既可针对眩晕致病之标,又可健脾祛湿治其本。
二陈汤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治疗“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等症。
三方合用,针对痰湿型高血压病之标,即水湿之邪停滞脉道,清阳不升,发为眩晕,亦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脾虚湿盛为病之本。
而柴陈泽泻汤方中加入天麻、钩藤、菊花等,可增强清热止眩之力,防止痰饮郁而化热,内扰神明。
一、病案举例
患者男,49岁。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胀,近1周自觉症状明显加重,3个月来自测血压波动在160—170/100—110mmHg之间。口服多种降压药,效果不佳。
颅脑CT示:未见明显异常。
刻诊:血压170/100mmHg,头晕,颜面暗红,恶心呕吐,胸闷恶心,心烦,口干苦,耳鸣,多寐,食欲差,大便黏腻,两日一行,小便调,唇略发绀,舌淡,苔黄微腻,脉沉细滑。
中医诊断:眩晕、脾虚湿盛。
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病三级,极高危。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治宜和解少阳枢机,健脾化痰祛湿,方用柴陈泽泻汤。
处方:泽泻、柴胡、茯苓各20克,白术12克,黄芩、法半夏、党参、陈皮、乌梅、天麻、钩藤(后下)、菊花、生姜、大枣、炙甘草各10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4剂后头晕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饮食及睡眠好转,血压145/90mmHg,继服4剂后进一步改善,血压130/90mmHg。
图片
二、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笔者认为,痰湿型高血压起病多因患者嗜食肥甘,饥饱劳倦,情志失调,日久伤于脾胃,中焦运化失司,水液化生及输布异常聚湿生痰,痰阻血淤,日久气机升降失常,少阳枢机不利,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一证。
患者多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欲欠佳、多寐、心烦等症状,运用柴陈泽泻汤治疗该病可针对诱因之标,用陈皮、半夏、泽泻、茯苓、钩藤、菊花和天麻等化痰逐饮,清热止眩,又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中焦气化失司之本,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和甘草等和解少阳,恢复中焦气化,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符合《素问·标本病传论》所指出的“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的治疗原则。
痰湿型高血压是临床多发病,疑难病,单纯应用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笔者辨证应用柴陈泽泻汤加减治疗该病,既可缓解患者胸闷不舒等临床症状,又可改善患者体质,增强脾胃运化之力,恢复中焦气化之司。
用柴陈泽泻汤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时,应注意:
1.泽泻与白术相伍,应当严格遵循原方配伍比例,否则疗效不显。泽泻可降低血容量,类似现代药理利尿剂之功效。
2.重用柴胡,剂量多为20—30克。《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柴胡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由此可见,重用柴胡可以斡旋胸中之气,祛除痰淤浊邪,畅快三焦,则眩晕自止。
图片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4年 总第1029期作者丨武建功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刘松雨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钟汉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